关于熊家咨询室
“听过很多道理,但依然养不好一个小孩”,在教育这件事上,你是否也有一样的心声?
【熊家咨询室】是熊孩子研究院的常设原创栏目。
每期专注于一个熊孩子的成长挑战,邀请青少年心理教育领域中平均经验10年+的资深导师倾囊作答,帮助熊爸熊妈们解决养育难题,发现孩子们的成长宝藏。
如果您家也有熊孩子的成长烦恼,欢迎来信咨询,适合的案例将入选熊家咨询室,由专家导师们1对1解答。
上期:六一演出被替换,9岁男孩:“我想打人”
13岁女儿打赏直播用光了零花钱,我该怎么处理?
小蕾今年13岁,七年级,是一般人眼中的“乖乖女”。
在学校,老师给她的评价是“学习比较认真主动”,在家,除了偶尔跟我们有点小摩擦,日常生活和沟通交流都没出现过什么大问题。
去年9月她进入初中后,英语和数学有点吃力,成绩也有波动,为了不让这两门重要的学科拉后腿,我给她报了英语口语和数学思维的线上课,为了方便学习,就把爸爸的旧手机给她用了。
每天写完书面作业后,她会花1小时用手机学习,过了两个月,小蕾说线上课的英语词汇比课堂上要超前,她英语课上得轻松些了。
听她这样说之后,我觉得线上学习的效果还挺好,对于她使用手机就渐渐“放宽了心”,周末和节假日,也不会再做什么限制。
可就在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发生了一件让我没想到的事。
这件事跟花钱有关。
为了培养小蕾对金钱的观念,在当初给她手机的时候我们就约定,从这个春节开始,她经手的压岁钱我不会“替她保管”了。
因为她的手机里也下了用来跟我们联系的微信,所以2月过年期间,她自然而然地成了家族群里“抢红包”的一员。
几块、十几块的群红包,再加上亲戚们偶尔给的一两百元小红包,这样慢慢攒起来,小蕾的微信里大概有七八百块。
按照约定,我没有再过问这些钱。
我原本认为,一点点攒起来的小金库,她应该会很珍惜,而且微信只有绑定银行卡才能对外支付,那这笔钱,小蕾应该能一直存着。
但就在3月份的一天,小蕾突然跟我商量:“妈妈,你能帮我开通微信的支付功能吗?”
原来是她跟同学出去玩的时候,别人都是用微信支付,她虽然带了现金,但觉得微信更“方便”、更“丝滑”。
再加上,有几次都是同学扫码顺便帮她付了账,次数一多,她就觉得有点没面子。
“我保证只用自己的小金库。”小蕾承诺。
我想了想,觉得这个要求也算合理,当下就给她绑了一张我的银行卡,密码她自己定。
但是五一过后大概一周,小蕾突然跟我说,她的小金库已经用完了,还问我能不能再给她一些钱。
我知道小蕾平时是有一些消费的。
她喜欢唱歌,平时会在短视频软件上看视频,有时喜欢的歌手发了周边产品,比如公仔和写真集,她还会买一两个。
但是这些都不会花太多钱,除此之外,这段时间她也只是跟同学在饮品店聚了一次,钱怎么就花完了呢?
但是我又琢磨着,她既然这么从容地来找我要钱,对于“零花钱用完”这件事,肯定是有理由的,那我不妨先了解一下:
“小蕾,妈妈可以给你零花钱,但为了咱们能更合理地用这些钱,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,妈妈想先了解一下你的钱都用在哪儿了,行吗?”
她想了几秒钟,说,“嗯,那好吧!”,然后爽快地把手机微信打开,给我展现里面的支付记录。
我一眼就看到,除了来自电商平台、饮品店的支付记录之外,还有2笔来自短视频平台的记录。
一笔是68元,一笔是266元,分别是5月1日和3日支付的。
我想,这应该就是导致她小金库被耗尽的“罪魁祸首”了。
“小蕾,这两笔钱,你是买了东西吗?”我问道。
她的回答却让我有点出乎意料:“不是买东西,是我在看直播的时候打赏的”。
打赏?我就纳闷了,小蕾平时从来没跟我们提过看视频会打赏,难道是被骗了?
我开始有点着急,立马问她打赏给谁了,结果她很淡定,
“一笔是给我关注的歌唱主播啊,他那天刚好唱了一首我最喜欢的歌,而且还唱得很好,我一开心就打赏了68块!”
我哭笑不得,“那这笔200多的,也是打赏给他了?”
要知道,我和小蕾爸爸从来没有在网上打赏过,小蕾居然会这么“大手笔”。
她否认了,“那笔不是,那笔是给了一个很厉害的妈妈了,我觉得很有意义。”
小蕾特意强调了“有意义”这个词,听起来她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正确的事情。
我心里有点酸,哪个妈妈比我厉害?于是忍着心里的小委屈接着问,“怎么厉害了,你说说看。”
小蕾说的时候带了点钦佩,又带了点同情。
“那个妈妈是美妆主播,她能用很便宜的化妆品化出很高级的妆容,特别厉害。而且她是个单亲妈妈,宝宝才几个月,没办法出去上班,只能晚上做直播赚点钱。”
小蕾说到这儿停了一会儿,
“她有时候会边化妆边讲她生活里的事,哎,感觉还挺可怜的,但是又很佩服她,所以就用了‘Girls help girls’的方式,来小小地帮助一下她啦。”
听完这些话,我心里的第一反应是,小蕾还挺有爱心的,但也许是成年人的特有警惕吧,我下意识又觉得事情不是那么简单。
我没有再说什么,但是向小蕾要了那个“单亲妈妈”的账号,去看了她的直播。
她的个人介绍上写着“美妆主播,北京单亲妈妈,白天独自带娃,晚9点开播,欢迎关注。”
直播里的她,化妆手法娴熟,妆容得体,看起来确实真诚又努力,但在好几个视频里,听到她反复提及生活的辛苦和感情的辛酸,我嗅到了“诱饵”的味道。
也许这位主播呈现的内容不全都是假的,但她确实在利用“大城市里艰苦奋斗的单亲妈妈”人设,获得流量和收益。
看完直播,那天睡前,我跟爸爸商量该怎么办。
200元不多,如果给小蕾买书或者生活用品,或是买了她自己喜欢的东西,我们肯定支持。
但只是看个视频,就“大手一挥”就给了一个网上的陌生人,这我们还真不太能理解。
爸爸表现得很坚决,他提出了3个看法:
1. 肯定要制止,小蕾现在还没有赚钱能力,随意在网上打赏不是个好习惯,而且也容易被人利用;
2. 以前我们对她用手机太“佛系”了,才导致这个“漏洞”,以后零花钱还是别绑定微信,取出来现金,我们定期给她,这样她看手机至少不会花钱;
3. 打赏的300多元,他明天去了解一下能不能追回来,虽然钱不多,但是未成年人没有民事行为能力,这笔钱根本就不算数。
爸爸说得似乎很有道理,但我想的还不只是这个。
小蕾的“爱心泛滥”,随意打赏,可能不是当下一时的问题,而是关乎未来。
我担心的是,她以后在越来越网络化的生活里,怎么去辨别信息、怎么去认知网络上的人。
我还担心,如果我们以家长的身份去追回打赏,不管有没有追到,都会让正值“青春期”的小蕾觉得自尊心被伤害了,从而和我们产生隔阂。
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?
第二天,我在父母群说了这件事情,请大家帮我出主意,没曾想一石激起千层浪。
有个男孩小弋的妈妈说,小蕾还算花得少的,小弋在游戏充值上花的钱更多。
原来是有一天小弋得意洋洋地给妈妈展示自己玩游戏赚的几十块钱,可看收支记录的时候,妈妈发现有好几笔三位数的支付记录。
原来小弋为了游戏排位,充值买装备、找人带练等,已经把过年收到的1000多块压岁钱都用完了。
“我当时又惊讶又无语”,小弋妈妈说,“后来去找游戏公司追回,对方要我们提供未成年人证明,还要提供支付时我们不在场的证明,处理了半个多月后,钱就追回来一半。”
我又在网上找解决办法,不查不知道,一查吓一跳。
现在的网络环境太复杂了,不仅是这种似真似假的直播打赏、让人上瘾的游戏充值,还有专门利用孩子、老人这些人群的单纯而搞的假公益平台。
经过深思熟虑,第二天,我跟小蕾比较正式地谈了一次话,给她制订了使用手机的“约法三章”:
1. 重新注册一个视频app账号,取消成年人身份认证,也就没有了打赏功能,而且每次看视频不能超过半个小时;
2. 我会给她的微信小金库“回血”200元,同时也建议小蕾每次买超过50元的东西,一定要先想想:这个我真的喜欢吗?它对我的生活有帮助吗?我有没有更需要花钱的地方?
3. 从这个暑假开始,她的手机暂时先交给我保管,除了上线上课以外,每天有两次休闲使用时间,每次1小时。
说实话,我也不知道这个约法三章会不会有效果。
马上就到暑假了,小蕾会有更多的休闲时间,也避免不了接触更多网络信息。我现在很担心,她在网络上会接收到什么样的信息,会不会遭遇欺骗和伤害。
但我也担心因为对手机的强势管理,激发她的逆反心理,影响我们的关系。
小蕾心思细腻、敏感又倔强,我到底要怎么样处理这个问题,才能在达到教育效果的同时,又不让她对我产生隔阂呢?
本期熊家咨询师
@胡霄晓
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、国家婚姻家庭咨询师、亲子沟通讲师、高级催眠师、EAP( 员工精神福利计划)咨询师。
宁波最早学习并传授父母效能课程的老师,在亲子沟通与情绪管理领域有独特风格,深受父母与孩子的喜爱。
2003 年开始从事心理健康与咨询工作,整合人本主义疗法和后现代治疗理念在团体和个案咨询中广泛应用,形成了独特,自然的咨询风格。
1000+场团体辅导、上万小时个案咨询经验。
小蕾妈妈:你好!感谢你跟我们分享了小蕾的故事。青少年上网是很多家长关注的议题,你提供了详实的细节和自己的思考,相信很多家长都能从中找到共鸣。在开始回答之前,我想先跟你分享我的一个经历。我是一个成年人,而且是个常年跟青少年工作的咨询师,对于玩网络游戏这件事,照理说“不应该”有什么特别的感觉。但是有段时间,因为偶然一次好奇,我在手机上玩起了“连连看”。对于很少玩游戏的我来说,这种小游戏简单易上手,又能一定程度地调动脑力,我觉得挺有意思的,加之那阵子工作不算忙,就开始有点上头。我自认为是不会“玩游戏上瘾”的,更不会为此花钱,但有一天,因为有一关过不去,为了“回血”我居然充值了10块。这10块钱,花的时候简单,但是回想起来却对我如“一声惊雷”。当时我的想法是,“我是不是玩大了?”这10块钱,让我想到接触过的那些过度上网而无法自拔的孩子,还联想到它可能带来的一连串“恶劣影响”。(比如影响日常生活、影响工作、甚至影响家庭关系等等)但我后来转念一想,我玩游戏充值这件事情,会持续发生吗?现在我充了值,会不会只是说明我当下的需求,难道未来我就一定会继续充值,甚至沉迷和堕落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所以,我转过念头告诉自己——充就充了呗。那天女儿回来我跟她说这件事,果不其然,她睁大了眼睛,感觉她妈是不是玩游戏玩得堕落了。这10块钱,让她觉得她妈“突破底线”了,完全打破了她以前对妈妈的认知。也正是在那个当下,我发现,对于玩网络游戏有刻板印象的不只是我一个人。后来我继续充值了吗?没有,又玩了几天后我觉得这个游戏也没多大意思,就没有再玩过了。现在,我再来聊聊看到这个案例所想到的。
壹/我看到的
来信的最后,妈妈把解决问题的焦点放在怎么管理小蕾玩手机上,而我看到的可能会更多。生活中任何一个表面事件背后的成因都是复杂的,这次小蕾看直播打赏,也涉及到几个层面:① 学业动机,小蕾使用手机的初衷是为了上网课,提升成绩,这是一个功能性需求;② 孩子兴趣/需求的建立,小蕾喜欢唱歌,另外也看得出来她开始关注化妆、容貌,这也是一个需求;③ 孩子自主性与决策权的范围设定,体现在她如何使用手机、使用零花钱;④ 家庭关系,体现在妈妈和她的沟通,妈妈和爸爸的沟通;⑤ 金钱观/消费观,很明显,有了一部能支付的手机后,人会在自己的消费观驱动下做出消费决策;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,青少年和网络的关系,包含了如何认知网络,同时作为网络的一员,他们如何主动、自发地产生影响。看到了这些,我们就不会把问题简单定义为“孩子玩手机怎么处理”,才会对问题有更广阔的思维。下面来说说我的几个思考。1. 小蕾看直播打赏,背后隐藏着她什么样的需求?我们知道,主播收到打赏后会及时地表示感谢,高额打赏还会得到主播的“专属表演”,而受众经常有几千甚至上万人。所以,打赏者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忽然有了一种强烈的存在感——这是一种“被看到”的感觉。在给歌唱主播打赏时,小蕾这种自发的“为我喜欢的主播加油”、“我很开心所以打赏他”,就体现她“被看到”的需求。这种需求是正常的吗?当然正常。被喜欢甚至崇拜的人看到,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表达我对对方的喜欢,人人都有这个需求。不仅体现在我们和崇拜对象之间,也体现在家人、恋人、朋友之间。而结合68元的金额,这笔打赏的性质可能和小蕾买一张专辑、一款周边产品是相似的。只不过,通过网络打赏,这种行为变得更为直接、反馈更为迅速——所以也能带来不同与之前的快感。从这一层来说,小蕾打赏歌唱主播的需求有合理性。当然,妈妈也并没有因此表现出强烈的焦灼,让妈妈更为焦灼的是第二笔打赏。当小蕾打赏美妆博主单亲妈妈,金额明显更大了,她对自己行为的思考以及自我认同也更明显了,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除了上述“被看到”的需求,此刻的小蕾还有一种“表达善意”的动机。当看到单亲妈妈直播化妆来赚钱养家时,她内心的良善和正义感被激发了,再加上女性身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(“Girls help girls”),因此打赏了200多块。我发现,小蕾内心的善意和爱心是非常强烈的。这也正说明爸爸妈妈平时给了她足够的爱,她才能发展出丰沛的爱心。因此,无论这两笔打赏背后存在着什么样的复杂背景,也许它掺入了成人的利益心,也许它不那么纯粹,但在小蕾看来,她相信“所见即所得”,因此,做出了发自内心的举动。不论这种行为是否值得鼓励,小蕾“希望被看见”和“传递善意”的内在需求都是值得我们关注,并给予一定认可的。2. 小蕾愿意公开支付记录,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任?在我接触的很多例青少年上网的咨询中,孩子和妈妈的关系都是紧张的。妈妈一般是怎么发现孩子的问题的呢?要不就是无意间的惊讶发现,要不就是千方百计地寻找蛛丝马迹后,终于俘获“证据”……总之,很多孩子和父母之间不仅缺乏沟通,还像警匪关系,一个在躲一个在追。而小蕾却主动对妈妈说零花钱用完了,说明妈妈在平时给了她充分的尊重,她也将这种尊重内化在心里,认为自己对零花钱“有合理支配权”。所以在她看来,用完了零花钱并不是什么需要藏着掖着的事。在妈妈提出请求后,小蕾还展示了原本“私密的、全由自己做主”的支付记录,这份亲子之间的信任和坦诚,可以说是非常难得。从这样一个事件中,我看到妈妈和小蕾的相处模式是平等、互信和尊重的。我想,当小蕾在未来走岔路的时候,她们也会收益于这种良好的沟通机制。
贰/接下来可以怎么做?
聊完这件事情中看到的几点,接下来就聊聊,妈妈当下可以怎么做?我们先来看看妈妈的心理状态。1. 妈妈的干预动机。从妈妈的讲述中可以看到,她对于自己之前“佛系”管理手机是有自我怀疑的。这是很正常的心理。青春期的孩子拥有了很强的自主性和一定行为能力,当家长们面对问题时,会自然地采取“管理”式的行为。妈妈可能觉得,正是自己之前“疏于管理”,才导致后面事情的发生,如果再不及时干预,自己就没有尽到做妈妈的职责了,就做得不够了。基于这种内在的焦虑,妈妈需要干预。后面的约法三章即是这种干预的成果,她所做的是,一面给小蕾补充零花钱,一面又限制了她对手机的使用时间。这部分妈妈的需求和行为也是值得被看见的,妈妈做了自己该做的、能做的,无论是不是有更“专业”的方法,但那都是她当下能做到最好的干预方式。所以,妈妈不需要担心约法三章能否奏效,而是可以把这次事件当做一次学习——学习如何在小蕾的行为需要矫正时,来恰当地做干预。如果奏效,那么很好,如果不奏效,那就继续分析原因做调整。我相信,妈妈和小蕾之间也已经有充分的信任基础,来一起面对未来。2. 妈妈如何通过这次事件,来做自我探索?在这个过程中,妈妈是主动、细腻、审慎的,她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:比如对于网络打赏,她认为:“200元不多,如果给小蕾买书或者生活用品,或是买了她自己喜欢的东西,我们肯定支持。但只是看个视频,就 ‘大手一挥’ 给了一个网上的陌生人,这我们还真不太能理解。”比如对于自己作为母亲,跟女儿打赏的单亲妈妈之间微妙的比较:“我心里有点酸,哪个妈妈比我厉害?于是忍着心里的小委屈接着问,‘怎么厉害了,你说说看。’”比如对于孩子的单纯被利用,她担心:“她在网络上会接收到什么样的信息,会不会遭遇欺骗和伤害。”妈妈可以追溯自己的心理活动,像剥洋葱一层一层往里摸索。比如:委屈的背后,是不是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小蕾足够的认同,从而怀疑自己“不如那个被打赏的单亲妈妈”;如果是,是否可以去跟小蕾做一些确认,比如 “妈妈听到你很欣赏那个单亲妈妈觉得很好奇,那我在你心里是什么样的呢?”比如:觉得花300多块打赏很“不值得”,是不是因为因为自己对网络表演有负面的认知,如果看电视剧、看电影、舞台演出呢,自己会不会花钱?如果会花钱,那么对于妈妈自己来说,二者又有什么区别?如果对于小蕾来说,这些不同的方式都是让她得到精神满足,妈妈对于这种满足又为什么不能认同?再比如:妈妈担心小蕾被网络信息蒙骗,这背后是不是对于自己无法把控小蕾的信息来源的焦虑。如果是,这种焦虑的具体成分又是什么,它指向的最坏结果是什么?……也许问完了自己这些问题,妈妈就会有新的答案了。最后再说说我的个人观念。我认为对小蕾来说,这次打赏可能是一次“试错”。也许她的确是被骗了,但是谁说成长的路上不会被骗呢?正是经历过欺骗,孩子才有机会学习怎么辨别信息,怎么保护自己。孩子的成长不是一天一个月,也不是一年,而是长期的,在青春期的数年时间里,她们的认知会不断变化。这次小蕾花了钱,她觉得自己是乐于助人的,这给她带来自我认同感。但也许有一天她发现自己的爱心似乎被利用了,又会产生“我是不是有点傻”、甚至“有点愚蠢”的念头。她会因此受到打击吗?会。但她会因此成长吗?也会。所以,现在定义这件事情是好还是坏,还为时过早。个人认为妈妈既不需要过分保护孩子(即完全认同孩子对网络信息的认知),也不用急着揭穿,将成人视角的观点强塞给小蕾。让她在自己当下的认知范围内,去自然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现在她的认知只有这么多,以后遇到其他的际遇,她还会有新的不同的认知,做出不同的行为。
当然,妈妈在跟剖析完自己的内心感受后,如果有更深的触动,也可以主动约小蕾做一些沟通。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观察,然后让小蕾自己来识别自己做的是不是合适。也可以试着去解读小蕾打赏背后的情绪和品质,让她感觉到自己被看到和接纳。而这,也正是一个孩子能够正视和修正自己行为的力量所在。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价值观,面对这个案例,没有绝对的答案。欢迎大家把它作为一个线索,我们一起交流看法。
来源 | 熊孩子研究院关于【熊孩子研究院】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“风暴期”,【熊孩子研究院】正是为助力这一阶段的孩子实现人格健康和学业自信而生。欢迎加入我们,共赴这场意义非凡的旅程。(隶属于校长会教育集团,国内首座全人格学习力学校正在筹建中,敬请期待!)
 fill=%23FFFFFF%3E%3Crect x=249 y=126 width=1 height=1%3E%3C/rect%3E%3C/g%3E%3C/g%3E%3C/svg%3E)
●徐启建:“天地人和”,中国学校改革的核心问题!● 办好一所学校离不开6个字:爱、激情、执行力●打造“书香校园”,这些校长拿出了绝活!●我,“潜入”北京十一学校,被李希贵的改革震撼了 | 深度● 窦桂梅:学校的真正危机,来自内部管理● 形式主义“入侵”校园,严重干扰办学!如何解决?
 fill=%23FFFFFF%3E%3Crect x=249 y=126 width=1 height=1%3E%3C/rect%3E%3C/g%3E%3C/g%3E%3C/svg%3E)
 fill=%23FFFFFF%3E%3Crect x=249 y=126 width=1 height=1%3E%3C/rect%3E%3C/g%3E%3C/g%3E%3C/svg%3E)
责编 | 未名 排版 | 未名
投稿邮箱| xiaozhanghui2022@163.com以上图文,贵在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。内容为作者观点,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。